一、機織(梭織)
經緯交錯。并捻后紗線經整經做成筒子(盤頭),緯紗搖橡筋帶成紆子,在織機上織帶。30年代,為手拉木織機、鐵木織機織帶。60年代初,以1511織機改裝成織帶機,現仍廣泛運用。因帶子寬度小,織造方法不一樣,有單條、雙條、數十條不等,有單層,也有雙層。
1967年,職業以工人為主體的無梭織帶研討小組,成功地自行設計、自行制造出高速單條無梭織帶機,實現織帶不必梭,且工序縮短,占地面積小,勞動出產率前進,是我國織帶技能史上的壯舉。
70年代,因為帶子接連染色整燙機的推行,有色帶子的加工,由先染后織的傳統技能,發展到先織后染,先織后漂,整燙后處理接連化,織帶技能進入機械化大出產的隊伍。80年代初,職業引入瑞士、意大利、聯邦德國高速無梭織帶機,整燙聯合機,包纏線機,整經機等,織帶技能邁入新的發展階段。
織帶技能技能的前進,帶來商品的升級換代。1979年,國內第一代sd9-9型橡膠錠帶試產成功,使橡膠錠帶商品完畢依靠進口的前史。 1980年,又研制出sd-81a、b型橡膠錠帶,具有軟、輕、薄、牢、伸長小、沖擊力小,接頭短而平坦的特色。1990年初,為桑塔納轎車配套用的轎車安全帶試制成功。又經兩年多時刻開展調研、安排試制,商品質量到達qc49-92和tl-vw470規范。
二、織造(錠織)
紗線經絡筒、卷緯形成緯線管后,插在織造機的固定齒座上,緯紗管沿8字形軌跡反轉移動,以牽引紗線彼此穿插織造。通常錠數為偶數,織成帶子為管狀,錠數為奇數,織成的帶子為扁片狀。錠織技能舊我國就開端使用,錠數因設備不一樣,通常為9~100錠不等,織造的根本技能流程為:漂染—卷緯— 織造—落機開剪—包裝。1960年開端,對織造機進行屢次技能革新,主要有桃板直徑放大,安裝斷橡筋主動泊車設備,鐵錠改為尼龍錠子。這些設備上的改善,使車速前進到160~190轉/分,看臺率增加一倍,商品質量大為前進。
織造不但可織帶,還織繩。管狀帶是織造繩的一種,直徑1~4厘米的稱繩或繩線,直徑大于4厘米的又稱繩子,直徑大于40厘米的通常稱為纜或纜繩。1989年,職業引入日本陳腔濫調纜繩出產線設備,于翌年出產出聚丙烯陳腔濫調纜繩,商品獲國家銀質獎。
作者:浙江東陽澳亞織帶有限公司
網址:http://www.2020hgrw.tw/
關鍵詞:滴膠帶,橡筋帶